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文化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流淌的文化密碼——“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一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晶
發(fā)布時間:2024-05-14 08:07:21
編輯:孔令磊

  編者按:青海,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獨具特色,涵蓋了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手工藝、醫(yī)藥等多個領域。它們既是青海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即日起,推出“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展現我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敬請關注。

孩子們認真學習青繡。單永武本人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11日,走進位于西寧市城北區(qū)陶北村的陶小堡蘭花花非遺展館,猶如來到剪紙、青繡藝術的“大觀園”,“花開富貴”“九龍圖”“蝶戀花”……花樣繁多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剪紙、青繡愛好者慕名而來。

  賦予這一張張彩紙生命的,正是青海省二級工藝師、青海省青繡技藝創(chuàng)新領銜人單永武。每當有參觀者前來,單永武都會興致勃勃地介紹作品,并隨手拿起紅紙和剪刀,現場為眾人剪一幅漂亮的窗花。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剪紙文化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密碼,更是與當地的民俗、美學等息息相關。流傳久遠的歷史事件、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畫面內容可謂包羅萬象,不僅能體現事物或生活現象的本身,通過特定形象及其組合,更能孕育深刻內涵。

  “我們在校園內懸掛的剪紙《二十四孝故事》,就是古代以‘忠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集中體現,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感恩、孝道’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實際行動弘揚時代新風,培樹優(yōu)良家風。”單永武說。

  從業(yè)多年來,單永武不僅剪出了神采奕奕的人物像、栩栩如生的耕種圖、形態(tài)各異的花鳥魚蟲等,還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代元素融入到剪紙藝術當中。“剪紙藝術只有緊扣時代脈搏,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蓬勃發(fā)展。”單永武說。

  本著“了解非遺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宗旨,單永武踏上了非遺文化的傳承道路。2021年,蘭花花青繡剪紙非遺制作中心成立。作為非遺傳承人,她常常手把手教大家做剪紙和青繡,并成立指尖飛武教師團隊,帶動全村婦女傳承非遺技藝文化,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2021年7月,陶北村“蘭花花”青繡、剪紙非遺制作中心被西寧市婦聯評為巾幗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采用幫、代、引方式帶領村民學習剪紙、青繡、堆繡、刺繡技術。剪紙和青繡作品不僅實現了訂單銷售,還為村里的婦女們搭建創(chuàng)業(yè)增收平臺,為鄉(xiāng)村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匯聚人才力量。

  青繡扇子荷包、十二生肖香包、青繡牡丹耳環(huán)、青繡荷花擺件……展館內,一件件色彩艷麗、做工精湛的青繡作品不禁讓人停下腳步,細細觀賞。

  “‘青繡’是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的簡稱,它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艷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無論是配色、花樣,還是一針一線,都凝聚著青海民間藝術智慧。”單永武說。

  “如何把‘青繡’文化推廣出去,形成一個時尚的商業(yè)化產品是我們正在思考的問題。通過創(chuàng)新,我們將‘青繡’繡到耳環(huán)、項鏈、鞋子和包等物品上,把原本大件的傳統刺繡作品通過縮小、創(chuàng)新,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單永武說。

  如今,“青繡”通過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已經成為青海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等先后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青繡不僅在一針一線間傳遞著大美青海的文化與底蘊,更是在傳承、保護與發(fā)展中成為近年來青海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在“青繡”服飾秀、非遺研學體驗等文化旅游活動中,廣大市民游客通過非遺傳承人現場活態(tài)演示,現場感受青海傳統工藝的藝術魅力。隨著青繡走向市場,它已然成為了一張亮麗的青海文化名片。

  如何傳承和發(fā)揚非遺文化?作為傳承人,單永武深知剪紙和青繡是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其走進校園,是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剛開始好多家長不太理解,會問學習剪紙有什么用?這不就是做針線活嗎?”單永武帶著孩子們一天天積累,一點點進步?蓯蹕珊┑“冰墩墩”、朝氣蓬勃的向日葵、絢麗多彩的牡丹花……趁著教學活動,家長走進校園看到孩子們精美的作品后也逐漸轉變觀念,認同并參與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如今,每學期近40位指尖非遺教師都會走進西寧市40多所小學校園,把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帶進課堂,悉心教授折疊、畫圖、剪裁、青繡等技巧,將熱愛手工、熱愛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心中。隨著紅紙翻翻折折,剪刀起起落落,神氣的老虎、可愛的熊貓、頑皮的猴子……各種花樣躍然紙上。

  “非遺進大學”“非遺進校園”……為營造全社會保護和傳承河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近年來,西寧市城北區(qū)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堂,邀請專家以展演的方式向大學生講解非遺及河湟文化歷史,現場開展剪紙、刺繡等手工藝類非遺項目交流,受益人群近1200人次,同時組建大學“非遺興趣社”,逐步在大學生團體中培養(yǎng)高素質非遺傳習團體。

  “讓非遺不被遺忘,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單永武說,“未來,我將利用自媒體、電商等平臺銷售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青繡手工藝品,帶領廣大鄉(xiāng)村婦女通過勤勞的雙手發(fā)家致富。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非遺,擁抱優(yōu)秀傳統文化。”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黃潤秋一行座談
陳剛吳曉軍與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一行座談
青海省公布三起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全民健身首屆“愛爾眼科杯” 青海省門球比賽開幕
“石榴花開在青!敝黝}征文啟事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2023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
到2025年青海西寧市將建成7000個5G基站
青海西寧首個“藍師傅”便民服務站揭牌
24H熱點
“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 感恩奮進——浙江·青海文化旅...
跨越山海,詩畫浙江遇上大美青!2024青海文旅...
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亮相青海
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覽(青海巡展)開幕
【文化中國行】青海大通:花兒盛宴 唱出新風采 唱...
【文化中國行】體驗河湟文化 暢游平安古驛
歌曲: 《湟水之源》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幸福村”里非遺“花”開
“山宗水源 大美青!贝杭疚幕吐糜蜗盗谢顒又...
高蹺耍進校運會 別樣傳承獲稱贊
熱點圖片
2024年青海省節(jié)能宣傳月活動啟動
2024年青海省節(jié)能宣...
青海貴德:來一場黃河岸邊的彩色跑
青海貴德:來一場黃...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搬到新居地 安居又樂業(yè)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搬...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從“做了什么”到“做成了什么”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從...
提升防災減災意識 共筑安全防線——青海省·西寧市2024年防災減災宣傳周啟動儀式現場見聞
提升防災減災意識 共...
青海西寧:崗位“擺”出來 工作“逛”到手 城中區(qū)人才夜市火熱“出攤”
青海西寧:崗位“擺...
以“練”備戰(zhàn),臨“震”不亂!
以“練”備戰(zhàn),臨“...
“大美青!じ咴闱颉背壜撡惣磳㈤_賽 這4支隊伍摩拳擦掌
“大美青!じ咴闱...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流淌的文化密碼——“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青海日報
2024-05-14 08:0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流淌的文化密碼——“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一

青海日報
2024-05-14 08:0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指尖上流淌的文化密碼——“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一

  • 2024-05-14 08:07:21
  • 來源:青海日報

  編者按:青海,作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獨具特色,涵蓋了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手工藝、醫(yī)藥等多個領域。它們既是青海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即日起,推出“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展現我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敬請關注。

孩子們認真學習青繡。單永武本人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11日,走進位于西寧市城北區(qū)陶北村的陶小堡蘭花花非遺展館,猶如來到剪紙、青繡藝術的“大觀園”,“花開富貴”“九龍圖”“蝶戀花”……花樣繁多的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剪紙、青繡愛好者慕名而來。

  賦予這一張張彩紙生命的,正是青海省二級工藝師、青海省青繡技藝創(chuàng)新領銜人單永武。每當有參觀者前來,單永武都會興致勃勃地介紹作品,并隨手拿起紅紙和剪刀,現場為眾人剪一幅漂亮的窗花。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剪紙文化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密碼,更是與當地的民俗、美學等息息相關。流傳久遠的歷史事件、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畫面內容可謂包羅萬象,不僅能體現事物或生活現象的本身,通過特定形象及其組合,更能孕育深刻內涵。

  “我們在校園內懸掛的剪紙《二十四孝故事》,就是古代以‘忠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集中體現,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感恩、孝道’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實際行動弘揚時代新風,培樹優(yōu)良家風。”單永武說。

  從業(yè)多年來,單永武不僅剪出了神采奕奕的人物像、栩栩如生的耕種圖、形態(tài)各異的花鳥魚蟲等,還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代元素融入到剪紙藝術當中。“剪紙藝術只有緊扣時代脈搏,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蓬勃發(fā)展。”單永武說。

  本著“了解非遺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宗旨,單永武踏上了非遺文化的傳承道路。2021年,蘭花花青繡剪紙非遺制作中心成立。作為非遺傳承人,她常常手把手教大家做剪紙和青繡,并成立指尖飛武教師團隊,帶動全村婦女傳承非遺技藝文化,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2021年7月,陶北村“蘭花花”青繡、剪紙非遺制作中心被西寧市婦聯評為巾幗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采用幫、代、引方式帶領村民學習剪紙、青繡、堆繡、刺繡技術。剪紙和青繡作品不僅實現了訂單銷售,還為村里的婦女們搭建創(chuàng)業(yè)增收平臺,為鄉(xiāng)村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匯聚人才力量。

  青繡扇子荷包、十二生肖香包、青繡牡丹耳環(huán)、青繡荷花擺件……展館內,一件件色彩艷麗、做工精湛的青繡作品不禁讓人停下腳步,細細觀賞。

  “‘青繡’是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的簡稱,它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艷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無論是配色、花樣,還是一針一線,都凝聚著青海民間藝術智慧。”單永武說。

  “如何把‘青繡’文化推廣出去,形成一個時尚的商業(yè)化產品是我們正在思考的問題。通過創(chuàng)新,我們將‘青繡’繡到耳環(huán)、項鏈、鞋子和包等物品上,把原本大件的傳統刺繡作品通過縮小、創(chuàng)新,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單永武說。

  如今,“青繡”通過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已經成為青海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等先后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青繡不僅在一針一線間傳遞著大美青海的文化與底蘊,更是在傳承、保護與發(fā)展中成為近年來青海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在“青繡”服飾秀、非遺研學體驗等文化旅游活動中,廣大市民游客通過非遺傳承人現場活態(tài)演示,現場感受青海傳統工藝的藝術魅力。隨著青繡走向市場,它已然成為了一張亮麗的青海文化名片。

  如何傳承和發(fā)揚非遺文化?作為傳承人,單永武深知剪紙和青繡是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其走進校園,是保護與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剛開始好多家長不太理解,會問學習剪紙有什么用?這不就是做針線活嗎?”單永武帶著孩子們一天天積累,一點點進步?蓯蹕珊┑“冰墩墩”、朝氣蓬勃的向日葵、絢麗多彩的牡丹花……趁著教學活動,家長走進校園看到孩子們精美的作品后也逐漸轉變觀念,認同并參與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如今,每學期近40位指尖非遺教師都會走進西寧市40多所小學校園,把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帶進課堂,悉心教授折疊、畫圖、剪裁、青繡等技巧,將熱愛手工、熱愛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心中。隨著紅紙翻翻折折,剪刀起起落落,神氣的老虎、可愛的熊貓、頑皮的猴子……各種花樣躍然紙上。

  “非遺進大學”“非遺進校園”……為營造全社會保護和傳承河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近年來,西寧市城北區(qū)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堂,邀請專家以展演的方式向大學生講解非遺及河湟文化歷史,現場開展剪紙、刺繡等手工藝類非遺項目交流,受益人群近1200人次,同時組建大學“非遺興趣社”,逐步在大學生團體中培養(yǎng)高素質非遺傳習團體。

  “讓非遺不被遺忘,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單永武說,“未來,我將利用自媒體、電商等平臺銷售具有青海民族特色的青繡手工藝品,帶領廣大鄉(xiāng)村婦女通過勤勞的雙手發(fā)家致富。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非遺,擁抱優(yōu)秀傳統文化。”

作者 王晶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