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人物故事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一名老兵無悔的青春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馬振東 董志勇
發(fā)布時間:2024-08-01 07:44:17
編輯:孔令磊
當兵時用過的背包帶。董志勇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盛夏,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xiāng)達隆村,群山逶迤,林木斑斕。年近古稀的王啟撐著雨傘蹣跚在蜿蜒的山路上。

  “前幾年還走得動,渾身都是勁兒,如今年紀大了,走幾步就得歇歇。”老人喘著氣指了指不遠處的半山坡,笑著說:“快到了,前面就是我家老屋。”

  打開老屋大門那把銹跡斑斑的鎖,一同打開的還有塵封已久的記憶。

  1974年,17歲的王啟接到公社通知,鐵道兵部隊要來公社接新兵,他是候選人之一。那個年代,當兵對于王啟這樣身處山區(qū)的年輕人來說,人生有了新的可能。

  審核很快通過,前來接兵的領(lǐng)導對這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家子弟很滿意。沒過多久,穿著嶄新軍裝的王啟和另外兩位年輕人胸佩大紅花,坐上了部隊開往西寧的大卡車,一路上開心地一直笑,一直笑。

  窗外的雨滴滴答答,將老人從回憶中拉回現(xiàn)實。“是該好好修修老房子了。”老人喃喃自語。

  斑駁的門框上早已泛黃的春聯(lián)依稀可見歲歲平安幾個字,老舊的相框里窄窄的老照片有些許模糊,老屋不算破敗,只是因為許久未住少了些人氣。

  自打?qū)O子出生,王啟和老伴兒便搬到鎮(zhèn)上,幫助工作繁忙的兒子兒媳照顧孩子。

  “一走就是八九年,年齡大了回來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王啟說,等孫子再大些,他還想搬回來住,鎮(zhèn)上的生活雖然方便,但總不及這里舒坦。

  王啟似乎很喜歡照相,柜子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相冊,翻開一本本老舊的相冊,塵封的記憶再次浮現(xiàn)眼前。

  “這是我第一次照相。”已經(jīng)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里,身穿軍裝,年輕的王啟滿臉意氣風發(fā)。

  新兵連的訓練很苦,但時間過得很快,新兵訓練結(jié)束那天,借了連部的相機,王啟拍下了人生第一張照片。

  也是在那一天,王啟得知了部隊馬上開拔前往海西,參加青藏鐵路的修建。

  “背上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唱著雄壯的《鐵道兵志在四方》,王啟與戰(zhàn)友一道,用鐵鎬、鐵釬、釘耙、籮筐和扁擔一次次向著凍土、堅石發(fā)起猛攻。

  90多斤重的籮筐,在高海拔地區(qū)像是增加了一倍重量,累了就趴在戈壁灘睡一會,肩壓腫了、手腳磨破了,由于天氣寒冷,傷口處的外表皮肉和襪子早已凍在一起,一脫襪子帶皮一起扯了下來?删褪沁@樣,王啟也沒有叫過苦、喊過累,他深刻銘記連長說的那句話:“艱苦就是光榮,爭取時間就是勝利。”他也用實踐證明了鐵道兵的鋼鐵意志。

  和1954年的那些修筑“兩路”的前輩一樣,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像血液一樣流淌在王啟和他的戰(zhàn)友年輕的身體中,這無疑是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敢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jié)”的“兩路”精神的傳承。

  一朝是軍人,一生鑄軍魂。在火熱的軍營里,在有限的服役期內(nèi),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留下了一段激昂的青春。從軍三年,王啟從一名普通的農(nóng)家子弟成長為優(yōu)秀的革命戰(zhàn)士。

  脫下軍裝,王啟先后在村里民兵連長和治保主任的崗位上任職30多年,秉承著“兩路”精神,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退伍回鄉(xiāng)后,他用了近半生時間,矢志不渝地踐行著入伍之初許下的誓言。

  不同的戰(zhàn)場,一樣的擔當。

  黑泉水庫修建時,他帶著民兵連沖在第一線;防汛防災時,他沒日沒夜檢查隱患。雖然性格耿直不善言辭,但他的所作所為鄉(xiāng)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窗外的雨依舊下個不停,老屋內(nèi)已有陣陣寒氣,王啟裹了裹外套仍舊不愿意離開,將一本本滿載回憶的相冊放好,看著記者攜帶的相機若有所思。

  “再為我拍張照吧。”

  翻出當年的軍帽,看著鏡子里青春不在的自己,王啟莊重地敬了個軍禮。

推薦閱讀
陳剛在海東市調(diào)研宗教工作并召開座談會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青海加強跨區(qū)域跨層級藥品協(xié)同監(jiān)管
《青海省國土空間規(guī)劃(2021—2035年)》正式印發(fā)
青海全民閱讀推廣中心、推廣站點擬確定對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西寧市出臺新提任市管領(lǐng)導干部跟蹤考察辦法
青海西寧一微視頻作品獲評全國一等獎
24H熱點
謝文淋:9年高原救援 次次刻骨銘心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甘當通衢...
【農(nóng)經(jīng)觀察】鐵令梅和她的特色產(chǎn)業(yè)之路
他們默默守護一方綠水青山
【身邊的感動】不負援青時光——記2024年第一季度...
【身邊的感動】讓“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記第...
【身邊的感動】“關(guān)鍵時刻絕不能掉鏈子!”——記2...
拉公才讓:從打工者到致富領(lǐng)頭人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八旬老人的桃園情——...
【身邊的感動】用愛書寫親情故事——記2024年第一...
熱點圖片
扎根高原 赤誠奉獻
扎根高原 赤誠奉獻
青海海東紅獅硅基新材料項目加緊建設(shè)
青海海東紅獅硅基新...
青海門源:旅游富民蹚新路 定情山下譜新曲
青海門源:旅游富民...
近一萬人次周末浪西寧野生動物園
近一萬人次周末浪西...
百余名越野愛好者穿越錦繡都蘭
百余名越野愛好者穿...
遼寧游客心跳驟停 青海醫(yī)生傾力搶救
遼寧游客心跳驟停 青...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時】“野人菜”成了村民的致富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
還水于河,只為黃河安瀾——青海省海南州“小水電”清理整改綜述
還水于河,只為黃河...
關(guān)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quán)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一名老兵無悔的青春

青海日報
2024-08-01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一名老兵無悔的青春

青海日報
2024-08-01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一名老兵無悔的青春

  • 2024-08-01 07:44:17
  • 來源:青海日報
當兵時用過的背包帶。董志勇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盛夏,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xiāng)達隆村,群山逶迤,林木斑斕。年近古稀的王啟撐著雨傘蹣跚在蜿蜒的山路上。

  “前幾年還走得動,渾身都是勁兒,如今年紀大了,走幾步就得歇歇。”老人喘著氣指了指不遠處的半山坡,笑著說:“快到了,前面就是我家老屋。”

  打開老屋大門那把銹跡斑斑的鎖,一同打開的還有塵封已久的記憶。

  1974年,17歲的王啟接到公社通知,鐵道兵部隊要來公社接新兵,他是候選人之一。那個年代,當兵對于王啟這樣身處山區(qū)的年輕人來說,人生有了新的可能。

  審核很快通過,前來接兵的領(lǐng)導對這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家子弟很滿意。沒過多久,穿著嶄新軍裝的王啟和另外兩位年輕人胸佩大紅花,坐上了部隊開往西寧的大卡車,一路上開心地一直笑,一直笑。

  窗外的雨滴滴答答,將老人從回憶中拉回現(xiàn)實。“是該好好修修老房子了。”老人喃喃自語。

  斑駁的門框上早已泛黃的春聯(lián)依稀可見歲歲平安幾個字,老舊的相框里窄窄的老照片有些許模糊,老屋不算破敗,只是因為許久未住少了些人氣。

  自打?qū)O子出生,王啟和老伴兒便搬到鎮(zhèn)上,幫助工作繁忙的兒子兒媳照顧孩子。

  “一走就是八九年,年齡大了回來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王啟說,等孫子再大些,他還想搬回來住,鎮(zhèn)上的生活雖然方便,但總不及這里舒坦。

  王啟似乎很喜歡照相,柜子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相冊,翻開一本本老舊的相冊,塵封的記憶再次浮現(xiàn)眼前。

  “這是我第一次照相。”已經(jīng)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里,身穿軍裝,年輕的王啟滿臉意氣風發(fā)。

  新兵連的訓練很苦,但時間過得很快,新兵訓練結(jié)束那天,借了連部的相機,王啟拍下了人生第一張照片。

  也是在那一天,王啟得知了部隊馬上開拔前往海西,參加青藏鐵路的修建。

  “背上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里去呀,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唱著雄壯的《鐵道兵志在四方》,王啟與戰(zhàn)友一道,用鐵鎬、鐵釬、釘耙、籮筐和扁擔一次次向著凍土、堅石發(fā)起猛攻。

  90多斤重的籮筐,在高海拔地區(qū)像是增加了一倍重量,累了就趴在戈壁灘睡一會,肩壓腫了、手腳磨破了,由于天氣寒冷,傷口處的外表皮肉和襪子早已凍在一起,一脫襪子帶皮一起扯了下來。可就是這樣,王啟也沒有叫過苦、喊過累,他深刻銘記連長說的那句話:“艱苦就是光榮,爭取時間就是勝利。”他也用實踐證明了鐵道兵的鋼鐵意志。

  和1954年的那些修筑“兩路”的前輩一樣,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像血液一樣流淌在王啟和他的戰(zhàn)友年輕的身體中,這無疑是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敢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jié)”的“兩路”精神的傳承。

  一朝是軍人,一生鑄軍魂。在火熱的軍營里,在有限的服役期內(nèi),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留下了一段激昂的青春。從軍三年,王啟從一名普通的農(nóng)家子弟成長為優(yōu)秀的革命戰(zhàn)士。

  脫下軍裝,王啟先后在村里民兵連長和治保主任的崗位上任職30多年,秉承著“兩路”精神,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退伍回鄉(xiāng)后,他用了近半生時間,矢志不渝地踐行著入伍之初許下的誓言。

  不同的戰(zhàn)場,一樣的擔當。

  黑泉水庫修建時,他帶著民兵連沖在第一線;防汛防災時,他沒日沒夜檢查隱患。雖然性格耿直不善言辭,但他的所作所為鄉(xiāng)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窗外的雨依舊下個不停,老屋內(nèi)已有陣陣寒氣,王啟裹了裹外套仍舊不愿意離開,將一本本滿載回憶的相冊放好,看著記者攜帶的相機若有所思。

  “再為我拍張照吧。”

  翻出當年的軍帽,看著鏡子里青春不在的自己,王啟莊重地敬了個軍禮。

作者 馬振東 董志勇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