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忠魂雕塑。
將軍樓內(nèi)會議室。
展廳內(nèi)游客參觀。本報記者 馬振東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9月的格爾木,天空湛藍如寶石,澄澈而高遠。陽光洋洋灑灑地傾落在將軍樓公園的每一處角落,宛如一部凝固的史詩,于歲月的長河中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踏入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將軍樓公園,那筑路忠魂雕塑仿佛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巨人,以雅丹地貌的風蝕效果工藝精心雕琢而成,每一道紋路都像是被時光的風沙磨礪過。慕生忠將軍就站在那里,表情堅毅如磐石,揮舞的手像是要劈開歲月的迷霧,指引前進的方向。一旁的工程師鄧郁清先生目光炯炯,透著智慧與果敢。
雕塑中,曾經(jīng)的簡陋的工具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那鐵錘上,似乎還殘留著撞擊山石的余溫;鐵鍬的刃口,仿佛還沾染著泥土的氣息;十字鎬的木柄,已被磨得光滑發(fā)亮……
當年,就是憑借著這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工具,在短短7個月零4天內(nèi),筑路大軍如勇士般將青藏公路格拉段1200多公里全線修通,那是一條用汗水、熱血甚至生命鑄就的通天之路。
繼續(xù)前行,公園主建筑——天路紀念塔高高聳立,高達39.16米,宛如一把利劍直插云霄。它光滑的塔身與有枕木的兩邊,就像是一段被凝固的歷史。一邊是青藏公路,一邊是青藏鐵路,那3916公里的里程,每一公里都寫滿了故事。塔上方的紅色祥云,像是被烈士們的熱血染紅,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
那是柴達木經(jīng)濟騰飛的希望之火,也是格爾木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生動寫照。塔底座的青藏兩省區(qū)縮略版圖標注著重要路線信息,仿佛是一張神秘的地圖,引領(lǐng)著后人去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穿過流水小橋,將軍樓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靜靜地佇立在一片綠蔭之中。作為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將軍樓始建于1956年10月,它是格爾木的第一座樓房,分為主樓、副樓、舊址大門三部分。主樓那莊重的模樣,仿佛還回蕩著當年青藏公路管理局召開會議的聲音,每一扇門、每一扇窗都見證了青藏公路后期養(yǎng)護及青藏鐵路前期勘測等大小會議的熱烈討論。
原青藏公路管理局大門舊址雖已破舊殘缺,但正面鐫刻的詩詞《滿江紅》,一個個蒼勁有力的文字仿佛在吶喊,在訴說著壯志豪情,字里行間的豪邁之氣撲面而來。
將軍樓的一樓是仿窯洞式建筑,會議室里彌漫著一種莊嚴的氛圍。辦公桌上那簡單的辦公用品,似乎還留有當年的印記。那是他們?yōu)閴粝電^斗的痕跡。
墻上方的格爾木至拉薩段縮略版圖清晰地展示著青藏公路修建翻越的昆侖山、風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4座大山,高聳入云的山峰仿佛在云端訴說著當年的艱難險阻;跨越的楚瑪爾河、通天河、沱沱河3大河流奔騰咆哮著,似在吟唱英雄的贊歌。
從將軍樓出來,遠遠看見青藏公路紀念館外形如一個“山”字,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契合格爾木位處昆侖山腳下的位置。
第一展廳里,那豐富的資料如同一幅幅畫卷,圍繞著“一位將軍、一條公路、一個奇跡、一段歷史、一座新城、一種精神”徐徐展開,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都在講述著格爾木發(fā)展歷程中那些動人心弦的故事。
第二展廳中的實物和圖片仿佛是從歷史長河中打撈上來的珍寶,展示著公路修建、城市發(fā)展以及將軍隨身的物品,每一件物品都帶著歷史的溫度。
紀念館兩側(cè)浮雕上,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他們在青藏公路與鐵路的修建過程中揮灑著汗水與熱血,共筑了一條民族團結(jié)之路,每一個身影都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在格爾木的發(fā)展歷史中,慕生忠將軍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他為無名地方取名,其中,風火山、不凍泉、開心嶺等地名,都源于他的“杰作”。雁石坪山下有一片曠野,名叫“韓灘”,那是他對為修筑青藏公路累病而逝世的寧夏穆斯林駝工小韓而命名的地方。
當年的“格爾木”僅是地域概念,將軍一句“我們的帳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爾木”,如同一道曙光,賦予了這座城市新的生命與靈魂。
展柜里復制的刻有“慕生忠之墓”的鐵鍬,仿佛還帶著將軍的體溫,彰顯著他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生活展區(qū)的泥塑墻面,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像是一部無聲的電影,展示了將軍艱苦奮斗的一生。他的生活用品,每一件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詮釋著一種精神。
那墻上的星星點點,如同筑路戰(zhàn)士們的眼睛,在夜空中閃爍;他們的精神如同一座座燈塔,永放光芒,照亮著后人前行的道路。
將軍樓,它不只是一座建筑,它是一座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與奮斗精神的殿堂,是歷史長河中一顆永不磨滅的明珠,是值得人們永遠敬仰與銘記的神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