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在西莊村村史館里的農耕用具。
收藏在西莊村村史館里的青海造碗。
馬曉平整理村史館照片墻。記者 李慶玲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當“留住鄉(xiāng)愁”的風吹遍鄉(xiāng)村,催開了鄉(xiāng)土大地上一個個獨具看點與特色的村史館,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里溝鎮(zhèn)西莊村,那些專屬于西莊村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標簽被“收納”進村史館里。帶著對西莊村發(fā)展變遷的好奇,記者來到西莊村村史館,去探尋這個村子是如何留住鄉(xiāng)愁文化記憶的。
走進西莊村村史館,展館面積共77平方米,館內既有村史村情、村容村貌變化、鄉(xiāng)賢名人等圖文介紹,也收藏著村里老一輩人使用過的農具及日常生活用品。
“西莊村本著讓村民‘望得見綠水青山,記得住鄉(xiāng)愁’的原則,開展村史館建設,著眼于將村史館建成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博物館’,留住鄉(xiāng)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體驗民俗、發(fā)展旅游的‘精品店’。”這句寫在前言部分的話,一語道出村里建村史館的初衷。
西莊村毗鄰烏蘭縣城,近年來隨著縣城不斷擴容,村里部分村民經歷拆遷,搬進小區(qū)成為城鎮(zhèn)居民。“當時很多村民自發(fā)把家里的老舊農具捐贈給村史館,這些漸漸淡出生活舞臺的舊物,反映出我們村悠久的農耕文化,成為見證西莊村發(fā)展的一面面‘鏡子’。”西莊村黨支部書記馬曉平說。
相較于很多歷史文化名村,西莊村的建村歷史并不長。據(jù)考證,這里在周秦時期是羌人駐牧地,明清時期蒙古族開始在烏蘭地區(qū)駐牧。烏蘭縣志記載,1953年前后,青海東部農業(yè)區(qū)的部分農民遷入西莊村,在此開荒種地,逐漸形成村落。
在村史館的一側墻上掛著一面錦旗。仔細端詳,這是1983年1月烏蘭縣委縣政府頒發(fā)給西莊村八隊的錦旗,上面寫著“靠政策走上致富路 憑科學更上一層樓”。“這面錦旗是當時八隊的隊長韓進孝在去世之前交給我的,他說這是大家的榮譽,請我替他保管好。老主任董成基是我們村倡導土地承包第一人,他還在村里大力推行科技興農,開墾試驗田,組建農科隊,種植的試驗田最高每畝單產851.5公斤。”馬曉平邊介紹邊輕輕撫平錦旗的褶皺。
科技興農在西莊村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西莊村就在耕種機械化和優(yōu)化種植結構等方面下大力氣,推動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變。如今,村里已從過去的小麥、馬鈴薯和油菜等“老三樣”種植,成功晉級為烏蘭縣枸杞、藜麥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并且構建了從田間生產到精深加工的全產業(yè)鏈條,持續(xù)提升村民收入。
村史館里有一堵照片墻,近百張照片都是馬曉平精心挑選的。“這其中有三張照片記錄了村民住宅變遷史。從土坯房到磚房再到美麗庭院,曾經‘一間屋子半間炕,三代人擠一間房’成為遙遠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溫暖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如今,村里道路硬化了,公廁改造了,飲水升級了,垃圾桶、清運車、路燈一應俱全,就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和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的生活品質有了質的飛躍。”馬曉平說。
在村史館里,記者看到一張手寫于1989年的經濟調解協(xié)議書,泛黃的紙張上清晰地寫著負債者所欠每一筆資金的來源和數(shù)目,調解人在村“兩委”的見證下成功調解一起欠債糾紛。
西莊村榮獲過眾多榮譽,而最讓村里人感到驕傲的是榮獲“全國文明村鎮(zhèn)”稱號,此前西莊村還獲得了“全國鄉(xiāng)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級文明村”等榮譽。從地處鹽灘戈壁的小村發(fā)展為全國文明村鎮(zhèn),村史館里的手寫調解書與村里的和諧氛圍相得益彰,西莊村的文明和諧由來已久。
秋風輕輕拂過柴達木盆地東緣,給大地帶來豐收的訊息,村里人種的枸杞紅了、小麥黃了,五彩斑斕的藜麥也逐漸成熟。俯瞰廣袤田野,橫平豎直、整齊劃一,穿梭其中開展作業(yè)的機械已然成為主力軍。這與村史館里展覽的眾多農耕用具,如馬鞍、牛皮繩、牛馬干活用的圍套等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西莊村有6名學生考上大學,在步入高等學府之前,馬曉平帶他們來到了村史館。馬曉平說:“村史館里的每一個老物件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難忘的故事,可以說村史館既是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后人了解村史、尋根溯源的窗口。帶他們參觀村史館,就是希望能通過這些人物和故事激勵村里的下一代,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砥礪奮進,為家鄉(xiāng)建設貢獻力量。”
在馬曉平的辦公桌抽屜里,還有一個硬盤,里面存儲了所有關于西莊村村史館展出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他希望能夠利用數(shù)字信息技術,建設數(shù)字村史館,不斷提升鄉(xiāng)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村史館真正成為留住鄉(xiāng)愁、激活記憶、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
推開大門,是現(xiàn)代化的城市;走進門內,是悠悠歷史和鄉(xiāng)愁。如今,西莊村村史館早已成為村民茶余飯后逛一逛的打卡地,成為老人追憶往昔聊一聊的記憶紐帶,更成為學生放學后看一看的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