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天下第一道班:駐守云端 以路為家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西藏日報青海日報青藏線聯(lián)合報道組
發(fā)布時間:2024-10-21 07:08:01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最高點,被稱為“生命禁區(qū)”。這里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零下8℃,最冷時達零下40℃,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著8級大風。

  8月18日清晨,青藏線聯(lián)合報道組從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安多縣出發(fā),沿青藏公路前往青藏公路事業(yè)發(fā)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ǎng)護段109養(yǎng)護保通點,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翻山越嶺,海拔不斷拔高……

  109養(yǎng)護保通點位于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路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養(yǎng)護道班。1990年8月,原交通部將109養(yǎng)護保通點命名為“天下第一道班”。

俯瞰天下第一道班。吳占云 張多鈞 攝

  堅守:路在哪里 家就在哪里

  報道組抵達109養(yǎng)護保通點時正值中午,工區(qū)長地嘎來不及吃上一口熱飯,便帶著職工前往青藏公路作業(yè),填坑鋪油,維護路面,確保車輛正常通行。

  此時,地嘎5歲的兒子正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辦公區(qū)的院子內玩耍,跑來跑去,絲毫沒受到高海拔的影響。“小孩出生3個月后就一直生活在這里,這些年已經習慣了,對他來說,保通點就是家。”地嘎告訴記者,他小時候也是如此,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生活長大。

  今年43歲的地嘎,父母是“天下第一道班”養(yǎng)路工人,從小在道班長大的他,對于道班和青藏公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地嘎1997年入伍,2009年退役,軍隊服役期間,作為一名汽車駕駛員,在青藏公路上服務。2014年,地嘎投身公路養(yǎng)護工作,繼承了父親的事業(yè),成為“路二代”,他牢記父親臨終前“養(yǎng)路為業(yè)、道班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囑托,與同在“天下第一道班”的妻子拉多堅守在養(yǎng)護一線。

  109養(yǎng)護保通點負責唐古拉山口南北兩側59公里道路的保養(yǎng),這段青藏公路是“病害庫”,屬于多年凍土和季節(jié)性凍土路段,路面路基沉陷導致的安全隱患多,養(yǎng)護難度大,養(yǎng)護任務重。

  “我們養(yǎng)護的這段公路,每年只有兩個季節(jié),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長,主要的工作一直在鏟雪保通,夏季只有短暫的3個月,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填坑鋪油。”地嘎告訴記者,工作雖然單調,但每個職工都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青藏公路承載著的進出藏物資運輸任務,每天進出藏車流量達3000輛次。

  傳承:三代人的堅守

  “天下第一道班”凝聚著一代代職工的心血與汗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成為職工堅守云端的信念。

  今年70歲的本瓊老人是安多縣帕那鎮(zhèn)腰恰村人,16歲時通過招工來到109養(yǎng)護保通點,成為一名正式的養(yǎng)路工人。記者在安多縣城見到老人時,她和二女兒在一起生活,頭發(fā)花白,拄著拐杖,臉上的褶皺是她奮斗在“天下第一道班”的印證。

  “我是第一批正式招聘的養(yǎng)護工人,當時我們新招的有16人,剛到養(yǎng)護段時,只有三間房,我們負責10公里路程的養(yǎng)護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徒步養(yǎng)護,工具也只有簡單的鐵鍬、簸箕。”本瓊回憶,雖然當時條件艱苦,但內心因為有一份正式工作而開心。

  本瓊清晰地記得,工作第一個月的工資是36元,這筆錢夠家人好幾個月的吃穿用度。當時工區(qū)的領導要到縣城開會,本瓊將第一個月的工資交給工區(qū)領導,為家人代買了新衣裳和一些從未見過的零食。

  本瓊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認識了同為護路職工的昂江木,并組建家庭。四個孩子都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出生成長,并成為了養(yǎng)路職工。1998年本瓊退休。退休前一年,老兩口在縣城買了房,退休后一直在安多縣城居住。

  二女兒次仁德吉參加工作后一直在養(yǎng)路段做廚師。2012年調至“天下第一道班”,成為了一名護路職工。去年,次仁德吉的女兒尼吉高中畢業(yè),年底通過招聘考試,成為養(yǎng)護路段職工。雖然養(yǎng)護路段不同,但尼吉感受到了祖輩父輩的不易。

  “小時候聽外婆講述青藏公路上的護路日常和有趣的故事,當時腦海中沒有概念,如今自己從事了這份工作,覺得她們非常偉大,我也感到自豪。”尼吉告訴記者,如今青藏公路各養(yǎng)護段基礎設施越來越好,各種大型機械設備齊全,公路養(yǎng)護不再艱難。

  2021年底,“天下第一道班”正式通電,告別了靠煤油燈、發(fā)電機、太陽能供電照明的歷史,從幾頂帳篷到幾間平房,再到如今的磚混結構住房和辦公用房,“天下第一道班”變化的是基礎設施和生活生產條件,不變的是幾代護路職工堅守的初心,駐守云端,以路為家的信念。

  團結:軍民一家 民族交融

  唐古拉山,海拔6839米,號稱“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距離唐古拉山口不遠處的109養(yǎng)護保通點成為司乘人員重要的“補給基地”。

  109養(yǎng)護保通點院子中央屹立著“天下第一道班”紀念碑,見證了青藏公路上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109養(yǎng)護保通點院子門口兩側分別是服務區(qū)和救助站,這是道班工人在1990年自行組建的“茶水店”,1996年修建了救助站,2017年救助站又升級為服務區(qū),提供免費的開水、酥油茶、氧氣及抗高反藥品等物資。

  走進救助站,兩間房的墻面上掛滿了錦旗,2間房有8張床,床鋪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房間里還有火爐、藥品、氧氣。

  2018年7月,自駕游西藏的一家三口,翻越唐古拉山口后,妻子和女兒都出現了劇烈的高原反應,呼吸不暢,走路困難,每走一步都很艱難,道班職工將一家三口帶進服務站提供了氧氣,吸氧和休息后,一家人的高原反應得到緩解,平安駛離了“天下第一道班”。

  這樣的故事在“天下第一道班”很多,從道班建成至今一直在延續(xù)……

  今年83歲的布恰,1962年來到109養(yǎng)護保通點工作,從未上學的布恰在工作中學會了漢語。“我剛到養(yǎng)護段工作時,幾名老職工中有漢族職工,我們吃住、工作在一起,學會了漢語,更學到了一些工作技能。”布恰老人回憶道。

  今年43歲的布嘎,是“路二代”,父母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工作。從小在養(yǎng)護路段長大的布嘎,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罐頭。“那時候我們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父母外出養(yǎng)護時不能及時趕回,一群小孩就在路邊等待,看到解放軍軍車路過時,一招手,解放軍會給一些餅干和罐頭。”

  70年來,一代代道班職工接力駐守云端,風雪再大,環(huán)境再苦,西藏的“生命線”——青藏公路在此路段常年暢通無阻,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用生命守護天路,在青藏公路最高段詮釋著“兩路”精神的內涵和延伸。

  【記者手記】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生命禁區(qū)”,卻不是養(yǎng)路工人的上限。當記者走進“天下第一道班”的那一刻起,高原反應隨之而來,每走一步路似乎要耗盡全身力氣,我們只是短暫的過客,而長期堅守在這里的養(yǎng)路工人,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10年、20年、30年,甚至子女和孫子女還在堅守。正是有這些最可愛的人堅守,頂風冒雪,駐守云端,以路為家,用生命守護“天路”暢通,用血肉之軀將“天下第一道班”鑄成一座彰顯“兩路”精神光芒的里程碑。

 。ㄓ浾撸簭埗噔x 張曉明 黃志武 彭婧 德吉央宗 薛瑩 吳占云 索朗多拉)

推薦閱讀
青海廣播電視臺安多藏語衛(wèi)視四十周年座談會
民革青海省委員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中華一家親】韓慶功:當好民族團結宣傳員
【中華一家親】東德布:一名放映員的“光影人生”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調整招聘計劃及筆試公告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青海西寧:南川工業(yè)園區(qū)食品企業(yè)經濟增勢向好
西寧公共就業(yè)服務項目在全國競賽中喜獲佳績
24H熱點
德爾尼銅礦入選全國生產礦山生態(tài)修復典型案例
青海海北:前三季度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6.37億元
瑪爾擋水電站連續(xù)完成兩個重要節(jié)點任務
“奧運健兒青海行”活動啟幕
【奧運健兒青海行】青海湖畔沸騰了!——“奧運健...
【奧運健兒青海行】奧運健兒真的來了!——“奧運...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漾漾清...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把黨的聲音傳遍雪域高原...
青海多舉措保障民族地區(qū)群眾用藥安全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韓慶功:當好民族團結宣...
熱點圖片
互助青繡產業(yè)基地亮相河湟
互助青繡產業(yè)基地亮...
以筆為犁千秋業(yè) 只在承前啟后中——寫在青海日報創(chuàng)刊75周年之際
以筆為犁千秋業(yè) 只在...
隆治鄉(xiāng)碩果盈枝頭
隆治鄉(xiāng)碩果盈枝頭
團結統(tǒng)一 行動一致 為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團結統(tǒng)一 行動一致 ...
“足”夠精彩!續(xù)寫“體育友誼”新故事
“足”夠精彩!續(xù)寫...
黃河水資源助力青海發(fā)展高原冷水魚產業(yè)
黃河水資源助力青海...
年度最大滿月!比太陽還要大
年度最大滿月!比太...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青海新篇章】抓前端治未病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天下第一道班:駐守云端 以路為家

青海日報
2024-10-21 07: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天下第一道班:駐守云端 以路為家

青海日報
2024-10-21 07: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天下第一道班:駐守云端 以路為家

  • 2024-10-21 07:08:01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最高點,被稱為“生命禁區(qū)”。這里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零下8℃,最冷時達零下40℃,空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著8級大風。

  8月18日清晨,青藏線聯(lián)合報道組從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安多縣出發(fā),沿青藏公路前往青藏公路事業(yè)發(fā)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ǎng)護段109養(yǎng)護保通點,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翻山越嶺,海拔不斷拔高……

  109養(yǎng)護保通點位于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路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養(yǎng)護道班。1990年8月,原交通部將109養(yǎng)護保通點命名為“天下第一道班”。

俯瞰天下第一道班。吳占云 張多鈞 攝

  堅守:路在哪里 家就在哪里

  報道組抵達109養(yǎng)護保通點時正值中午,工區(qū)長地嘎來不及吃上一口熱飯,便帶著職工前往青藏公路作業(yè),填坑鋪油,維護路面,確保車輛正常通行。

  此時,地嘎5歲的兒子正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辦公區(qū)的院子內玩耍,跑來跑去,絲毫沒受到高海拔的影響。“小孩出生3個月后就一直生活在這里,這些年已經習慣了,對他來說,保通點就是家。”地嘎告訴記者,他小時候也是如此,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生活長大。

  今年43歲的地嘎,父母是“天下第一道班”養(yǎng)路工人,從小在道班長大的他,對于道班和青藏公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地嘎1997年入伍,2009年退役,軍隊服役期間,作為一名汽車駕駛員,在青藏公路上服務。2014年,地嘎投身公路養(yǎng)護工作,繼承了父親的事業(yè),成為“路二代”,他牢記父親臨終前“養(yǎng)路為業(yè)、道班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囑托,與同在“天下第一道班”的妻子拉多堅守在養(yǎng)護一線。

  109養(yǎng)護保通點負責唐古拉山口南北兩側59公里道路的保養(yǎng),這段青藏公路是“病害庫”,屬于多年凍土和季節(jié)性凍土路段,路面路基沉陷導致的安全隱患多,養(yǎng)護難度大,養(yǎng)護任務重。

  “我們養(yǎng)護的這段公路,每年只有兩個季節(jié),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長,主要的工作一直在鏟雪保通,夏季只有短暫的3個月,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填坑鋪油。”地嘎告訴記者,工作雖然單調,但每個職工都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青藏公路承載著的進出藏物資運輸任務,每天進出藏車流量達3000輛次。

  傳承:三代人的堅守

  “天下第一道班”凝聚著一代代職工的心血與汗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成為職工堅守云端的信念。

  今年70歲的本瓊老人是安多縣帕那鎮(zhèn)腰恰村人,16歲時通過招工來到109養(yǎng)護保通點,成為一名正式的養(yǎng)路工人。記者在安多縣城見到老人時,她和二女兒在一起生活,頭發(fā)花白,拄著拐杖,臉上的褶皺是她奮斗在“天下第一道班”的印證。

  “我是第一批正式招聘的養(yǎng)護工人,當時我們新招的有16人,剛到養(yǎng)護段時,只有三間房,我們負責10公里路程的養(yǎng)護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徒步養(yǎng)護,工具也只有簡單的鐵鍬、簸箕。”本瓊回憶,雖然當時條件艱苦,但內心因為有一份正式工作而開心。

  本瓊清晰地記得,工作第一個月的工資是36元,這筆錢夠家人好幾個月的吃穿用度。當時工區(qū)的領導要到縣城開會,本瓊將第一個月的工資交給工區(qū)領導,為家人代買了新衣裳和一些從未見過的零食。

  本瓊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認識了同為護路職工的昂江木,并組建家庭。四個孩子都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出生成長,并成為了養(yǎng)路職工。1998年本瓊退休。退休前一年,老兩口在縣城買了房,退休后一直在安多縣城居住。

  二女兒次仁德吉參加工作后一直在養(yǎng)路段做廚師。2012年調至“天下第一道班”,成為了一名護路職工。去年,次仁德吉的女兒尼吉高中畢業(yè),年底通過招聘考試,成為養(yǎng)護路段職工。雖然養(yǎng)護路段不同,但尼吉感受到了祖輩父輩的不易。

  “小時候聽外婆講述青藏公路上的護路日常和有趣的故事,當時腦海中沒有概念,如今自己從事了這份工作,覺得她們非常偉大,我也感到自豪。”尼吉告訴記者,如今青藏公路各養(yǎng)護段基礎設施越來越好,各種大型機械設備齊全,公路養(yǎng)護不再艱難。

  2021年底,“天下第一道班”正式通電,告別了靠煤油燈、發(fā)電機、太陽能供電照明的歷史,從幾頂帳篷到幾間平房,再到如今的磚混結構住房和辦公用房,“天下第一道班”變化的是基礎設施和生活生產條件,不變的是幾代護路職工堅守的初心,駐守云端,以路為家的信念。

  團結:軍民一家 民族交融

  唐古拉山,海拔6839米,號稱“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距離唐古拉山口不遠處的109養(yǎng)護保通點成為司乘人員重要的“補給基地”。

  109養(yǎng)護保通點院子中央屹立著“天下第一道班”紀念碑,見證了青藏公路上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109養(yǎng)護保通點院子門口兩側分別是服務區(qū)和救助站,這是道班工人在1990年自行組建的“茶水店”,1996年修建了救助站,2017年救助站又升級為服務區(qū),提供免費的開水、酥油茶、氧氣及抗高反藥品等物資。

  走進救助站,兩間房的墻面上掛滿了錦旗,2間房有8張床,床鋪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房間里還有火爐、藥品、氧氣。

  2018年7月,自駕游西藏的一家三口,翻越唐古拉山口后,妻子和女兒都出現了劇烈的高原反應,呼吸不暢,走路困難,每走一步都很艱難,道班職工將一家三口帶進服務站提供了氧氣,吸氧和休息后,一家人的高原反應得到緩解,平安駛離了“天下第一道班”。

  這樣的故事在“天下第一道班”很多,從道班建成至今一直在延續(xù)……

  今年83歲的布恰,1962年來到109養(yǎng)護保通點工作,從未上學的布恰在工作中學會了漢語。“我剛到養(yǎng)護段工作時,幾名老職工中有漢族職工,我們吃住、工作在一起,學會了漢語,更學到了一些工作技能。”布恰老人回憶道。

  今年43歲的布嘎,是“路二代”,父母在109養(yǎng)護保通點工作。從小在養(yǎng)護路段長大的布嘎,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罐頭。“那時候我們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父母外出養(yǎng)護時不能及時趕回,一群小孩就在路邊等待,看到解放軍軍車路過時,一招手,解放軍會給一些餅干和罐頭。”

  70年來,一代代道班職工接力駐守云端,風雪再大,環(huán)境再苦,西藏的“生命線”——青藏公路在此路段常年暢通無阻,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用生命守護天路,在青藏公路最高段詮釋著“兩路”精神的內涵和延伸。

  【記者手記】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生命禁區(qū)”,卻不是養(yǎng)路工人的上限。當記者走進“天下第一道班”的那一刻起,高原反應隨之而來,每走一步路似乎要耗盡全身力氣,我們只是短暫的過客,而長期堅守在這里的養(yǎng)路工人,又是如何堅持下來的?10年、20年、30年,甚至子女和孫子女還在堅守。正是有這些最可愛的人堅守,頂風冒雪,駐守云端,以路為家,用生命守護“天路”暢通,用血肉之軀將“天下第一道班”鑄成一座彰顯“兩路”精神光芒的里程碑。

  (記者:張多鈞 張曉明 黃志武 彭婧 德吉央宗 薛瑩 吳占云 索朗多拉)

作者 西藏日報青海日報青藏線聯(lián)合報道組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