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聚焦青海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
眾志成城:鑄就重建的“中流砥柱”——重建這一年(中篇)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何敏 牛玉嬌
發(fā)布時間:2024-12-19 07:45:05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一年前的12月18日,受積石山6.2級地震影響,海東市3縣42個鄉(xiāng)鎮(zhèn)瘡痍彌目,傷痕累累。

  一年后的今天,傷疤正被撫平,希望正在升騰——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黃河岸邊,金田草灘新村拔地而起,漂亮的村居個個擁有玻璃暖廊;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xiāng)新建的蔬菜大棚里,黃瓜苗已竄至一兩尺高;

  還有那一道道山間道路,暢通無阻,聯結起受災村莊群眾奔向新生活的熱望;

  一棟棟重建住房里暖意洋洋,百姓一個個臉上紅撲撲的;

  一所所學校里書聲瑯瑯,祖國的花朵們正在茁壯成長……

新村老年活動室。王湘琳 攝

  有一種力量,使山川動容;有一種奉獻,叫忠于職守

  眾志成城,風雨同舟——再大的困難,我們都無所畏懼!

  回首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下,在海東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組織下,海東市各相關部門,受災三縣各單位的廣大黨員和干部職工充分發(fā)揮“中流砥柱”作用,眾志成城、履職盡責、通力協(xié)作,全社會有序參與、守望相助,匯聚勠力同心、共度時艱的強大合力,爭分奪秒、全面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加緊恢復建設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保障受災群眾安全溫暖生活,滿足群眾就醫(yī)、上學等基本需求,確保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推進。

  自力更生,共克時艱——再大的挑戰(zhàn),我們都能夠戰(zhàn)勝!

  回首這一年,災后恢復重建的成績中,有可觀可觸的新村和新居、可看可拍的數據和項目、可感可嘆的生活和情感;災后恢復重建的歷程中,還有無數普通而又平凡的黨員干部、職工群眾的身影。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團結一致、艱苦奮斗,有了他們永不向命運低頭的韌勁和干勁,才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形成了搶救生命、重建家園、振興發(fā)展過程中“人人出力、個個爭先”的生動實踐,讓世人看到不畏艱難的青海海東,看到災難中屹然挺立的青海群眾。

  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藏族鄉(xiāng)德扎村,新修的鄉(xiāng)村馬路平整干凈,維修加固后的民居整齊排列,教學點傳出瑯瑯書聲,防洪工程、渠系灌溉項目以及塔二村危巖體治理工程給受災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全鄉(xiāng)553戶受災農戶住進了新房。

  “我們的村級服務中心現在變得既安全又好看,還很暖和,村民們都樂意來。”12月16日,循化縣清水鄉(xiāng)阿么查村黨支部書記拉毛才旦仔細打量著新建的村級服務中心,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前段時間,拉毛才旦召集村民在嶄新的黨員活動室召開了今年的第一次村民大會。

  去年此時,由于受災后的村級服務中心塌方嚴重無法正常使用,村民有事都會到拉毛才旦家里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拉毛才旦的家既是住所,也是辦公室,還是會議室,他和大家一樣,都盼著村級服務中心早日建成。

  循化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干部馬海成告訴記者,他負責的全縣村級服務中心維修加固項目有8個,阿么查村屬于施工較難的一個,加上當時村里暫時沒有村支書,有村民不清楚項目建設,不讓開挖。

  項目被叫停,可災后恢復重建事關重大,馬海成及時匯報,清水鄉(xiāng)政府同住建部門連夜組織開會、入戶,積極開展村民思想工作,4天后,項目得以順利施工。

  如今,循化縣54個村、2個社區(qū)受損的綜合服務中心維修加固項目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村民們也有了主心骨。

新村內的兒童游樂區(qū)。王湘琳 攝

  有一種努力,叫休戚與共;有一種付出,叫守望相助

  12月16日,循化縣道幃藏族鄉(xiāng)張沙村附近山上。

  前幾天下的大雪還未完全融化,深深淺淺的積雪覆蓋著山山腦腦,看上去就像童話世界一樣,新修建的道幃水廠就靜臥在這個“童話”里。

  受益于新水廠一體化、自動化的高科技凈化及消毒設備,道幃鄉(xiāng)27個行政村及集鎮(zhèn)共計3350戶16001人喝上了“像礦泉水一樣的自來水”,在循化縣水利局項目辦主任韓宗偉的介紹中,道幃水廠的建成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原先的供水系統(tǒng)比較簡單,水質沒有現在這么好,受氣候、設備故障影響的停水現象也時有發(fā)生。新水廠的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這一歷史,我們的村民都喝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自來水。”

  介紹情況時的韓宗偉看上去很欣慰,脫口而出的詳盡數據,以及熬得通紅的雙眼,都在告訴我們,在這一年的時間里,他不知疲倦的付出和努力,是為了什么。

  同樣的感觸,在采訪民和縣中川鄉(xiāng)五一中心學校校長王永昭時再一次閃現。

正在運動中的循化縣清水鄉(xiāng)清水中學學生。何敏 攝

  12月17日,記者走進中川鄉(xiāng)五一中心學校,一棟棟漂亮的教學樓、宿舍樓格外顯眼,教室內配備了多功能教學智慧黑板、全新的桌椅,先進的教學技術支持和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新安裝了210套高低床,100套學生餐桌、60套教師辦公桌椅和19套智慧黑板。”

  看著嶄新的教學樓,掰著手指頭給記者計算數字的王永昭有些感動,因為他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很多往事。這里面,有地震來襲時教學樓受損的焦慮和擔憂,有多方支援下校園重建時的感慨和欣喜,也有帶著全校師生多次搬家時的信心和熱情,每一次、每一幕,都讓王永昭永生難忘。

  面對記者采訪,回憶起一年前那個特殊的時刻,官亭鎮(zhèn)三川科技文化中心主任朱文德幾度哽咽,而談起眼前重新修建的科技文化中心大樓和廣場,這個48歲的男子又言語輕快、心情舒暢。

  或許,只有親身經歷過劫難的人,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王永昭和朱文德他們情緒多重轉換的深層內涵,但可以相信的是,這里面,一定有心系家鄉(xiāng)、心系災情、心系群眾的熾熱為民情懷,彰顯著人民至上的情感指向,這也是當地干部群眾同心向黨、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難襲來,淳樸善良的青海干部群眾總是能夠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匯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休戚與共,守望相助。

新村黨群服務中心。王湘琳 攝

  有一種溫暖,叫大愛同心;有一種重建,叫自強不息

  眾志成城,雖百難亦可進。

  大愛同心,一系列民生舉措,讓災區(qū)群眾在這個剛剛到來的冬天里感受到了濃濃暖意。

鐵尕愣村牧民家新建的畜棚。何敏 攝

  “政府新修給的畜棚,都是鋼架結構的,結實的不得了!”在循化縣道幃鄉(xiāng)鐵尕楞村,村民尖參才讓高興地說。

  村民馬耐家以前是磚木結構的畜棚,在地震災害中倒塌了,如今新修的畜棚很結實,出于高興,馬耐在畜棚橫梁正中間掛了一串小紅燈籠,以表慶賀。

  12月17日,記者在民和縣官亭鎮(zhèn)鮑家村看到,受地震影響受損的村級衛(wèi)生室重建起來了,村民就診服務也恢復正常。

村民在重建的村級衛(wèi)生室買藥。牛玉嬌 攝

  外面天寒地凍,走進衛(wèi)生室,新式的電暖器烘烤得整個房間暖意融融,村醫(yī)祁小青笑容依舊,熱情地為村民服務,系在她頸間的紅色圍巾令人倍感溫暖。

  狹小的空間、生煤爐時發(fā)黑的地面、震后炸裂的墻體……衛(wèi)生室的舊模樣已從祁小青的記憶中逐漸抹去,但是手機相冊里的照片時刻在提醒她,是因為黨和政府的幫助,才有了如今這么好的辦公條件。

  “當村醫(yī)十年了,從來沒想過還能在這么敞亮干凈的衛(wèi)生室里工作,現在村民來買藥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說這里條件變好了,設施齊全了。”祁小青說。

  今年5月6日,衛(wèi)生室投入使用后,村干部和村民們都趕來放鞭炮,共慶這一喜人變化。

  災后恢復重建是應急戰(zhàn),也是持久戰(zhàn)。為了打好這一“仗”,一年來,民和縣衛(wèi)生健康系統(tǒng)持續(xù)推進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分三批實施6個村級衛(wèi)生室、4個衛(wèi)生院、民和縣第二人民醫(yī)院門診樓及附屬設施維修項目等。今年10月,因地震受損的村衛(wèi)生室重建一新,各衛(wèi)生院、醫(yī)院陸續(xù)照常開展工作,為一方百姓提供著最堅實的醫(yī)療保障。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學到了一技之長,災后重建中也派上用場了……”中川鄉(xiāng)紅崖村村民張義龍如是說。

  地震發(fā)生后,原本懂點砌墻、抹灰手藝的張義龍,恰好趕上民和縣就業(yè)部門在中川鄉(xiāng)為災區(qū)群眾舉辦的瓦工技能培訓班,他積極報名參加,系統(tǒng)學習了工匠技能,并成功在當地找到了工作。

參加就業(yè)培訓后村民持證上崗。石延壽 攝

  一年間,民和縣針對災區(qū)群眾的就業(yè)培訓班持續(xù)開辦,有了一技之長的村民找工作的門路更寬,干活兒更有底氣。

  官亭鎮(zhèn)喇家村村民李海龍不僅學到了技術,還拿到了培訓合格證書和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拿到官方認證的“雙證”后,他籌資添置了一臺挖掘機,并就近找到了工作,收入穩(wěn)定。

  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面對繁重的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海東市廣大干部群眾奮發(fā)圖強,凝聚合力,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重建家園的偉大征程,展望未來,更加美好的人民家園就在前方!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陳剛主持并講話
陳剛赴烏蘭縣調研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情況
【高原藍焰心向黨】寒原上的生命守望者
青海消防助力積石山6.2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顯擔當
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青海學者"擬推薦初選人選名單
關于征集大美青海客戶端新LOGO的公告
【鄉(xiāng)村振興看西寧】走出去,讓"鄉(xiāng)貨"變"香貨"
省城西區(qū)發(fā)放家電以舊換新補貼355萬元
24H熱點
省司法廳推進法治青海、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黨徽閃耀...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 黨員干部就...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 重訪金田村...
【經濟聚焦】青土育金穗 藜麥綻芳香——“打造青字...
三江源頭的生動實踐——青海改革樣本觀察·三江源國...
學思踐悟強本領 砥礪奮進啟新程——青海省委黨校第...
“上海援青走遍果洛醫(yī)教結合公益行”讓“醫(yī)”路更暢通
打好立法監(jiān)督“組合拳” 以良法善治守護“母親河”...
【文化中國行】妙手生花 青海文創(chuàng)實力出圈
熱點圖片
青海文旅“放大招”持續(xù)穩(wěn)增長
青海文旅“放大招”...
“互助家政”緣何異軍突起
“互助家政”緣何異...
黨徽閃耀:重建中的引領力量——重建這一年(上篇)
黨徽閃耀:重建中的...
“火焰藍”:安置點上的溫暖守護與難忘回憶
“火焰藍”:安置點...
干群同心,共譜重建“幸福曲”
干群同心,共譜重建...
西寧曹家堡機場東進場路建設全力推進
西寧曹家堡機場東進...
“暖心禮包”送達民和縣先鋒教學點
“暖心禮包”送達民...
青土育金穗 藜麥綻芳香——“打造青字號 走好振興路”系列報道之十
青土育金穗 藜麥綻芳...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
眾志成城:鑄就重建的“中流砥柱”——重建這一年(中篇)

青海日報
2024-12-19 07:4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
眾志成城:鑄就重建的“中流砥柱”——重建這一年(中篇)

青海日報
2024-12-19 07:4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積石山地震一年來】
眾志成城:鑄就重建的“中流砥柱”——重建這一年(中篇)

  • 2024-12-19 07:45:05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一年前的12月18日,受積石山6.2級地震影響,海東市3縣42個鄉(xiāng)鎮(zhèn)瘡痍彌目,傷痕累累。

  一年后的今天,傷疤正被撫平,希望正在升騰——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黃河岸邊,金田草灘新村拔地而起,漂亮的村居個個擁有玻璃暖廊;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xiāng)新建的蔬菜大棚里,黃瓜苗已竄至一兩尺高;

  還有那一道道山間道路,暢通無阻,聯結起受災村莊群眾奔向新生活的熱望;

  一棟棟重建住房里暖意洋洋,百姓一個個臉上紅撲撲的;

  一所所學校里書聲瑯瑯,祖國的花朵們正在茁壯成長……

新村老年活動室。王湘琳 攝

  有一種力量,使山川動容;有一種奉獻,叫忠于職守

  眾志成城,風雨同舟——再大的困難,我們都無所畏懼!

  回首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周密部署下,在海東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組織下,海東市各相關部門,受災三縣各單位的廣大黨員和干部職工充分發(fā)揮“中流砥柱”作用,眾志成城、履職盡責、通力協(xié)作,全社會有序參與、守望相助,匯聚勠力同心、共度時艱的強大合力,爭分奪秒、全面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加緊恢復建設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保障受災群眾安全溫暖生活,滿足群眾就醫(yī)、上學等基本需求,確保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推進。

  自力更生,共克時艱——再大的挑戰(zhàn),我們都能夠戰(zhàn)勝!

  回首這一年,災后恢復重建的成績中,有可觀可觸的新村和新居、可看可拍的數據和項目、可感可嘆的生活和情感;災后恢復重建的歷程中,還有無數普通而又平凡的黨員干部、職工群眾的身影。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團結一致、艱苦奮斗,有了他們永不向命運低頭的韌勁和干勁,才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奇跡,形成了搶救生命、重建家園、振興發(fā)展過程中“人人出力、個個爭先”的生動實踐,讓世人看到不畏艱難的青海海東,看到災難中屹然挺立的青海群眾。

  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塔加藏族鄉(xiāng)德扎村,新修的鄉(xiāng)村馬路平整干凈,維修加固后的民居整齊排列,教學點傳出瑯瑯書聲,防洪工程、渠系灌溉項目以及塔二村危巖體治理工程給受災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全鄉(xiāng)553戶受災農戶住進了新房。

  “我們的村級服務中心現在變得既安全又好看,還很暖和,村民們都樂意來。”12月16日,循化縣清水鄉(xiāng)阿么查村黨支部書記拉毛才旦仔細打量著新建的村級服務中心,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前段時間,拉毛才旦召集村民在嶄新的黨員活動室召開了今年的第一次村民大會。

  去年此時,由于受災后的村級服務中心塌方嚴重無法正常使用,村民有事都會到拉毛才旦家里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拉毛才旦的家既是住所,也是辦公室,還是會議室,他和大家一樣,都盼著村級服務中心早日建成。

  循化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干部馬海成告訴記者,他負責的全縣村級服務中心維修加固項目有8個,阿么查村屬于施工較難的一個,加上當時村里暫時沒有村支書,有村民不清楚項目建設,不讓開挖。

  項目被叫停,可災后恢復重建事關重大,馬海成及時匯報,清水鄉(xiāng)政府同住建部門連夜組織開會、入戶,積極開展村民思想工作,4天后,項目得以順利施工。

  如今,循化縣54個村、2個社區(qū)受損的綜合服務中心維修加固項目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村民們也有了主心骨。

新村內的兒童游樂區(qū)。王湘琳 攝

  有一種努力,叫休戚與共;有一種付出,叫守望相助

  12月16日,循化縣道幃藏族鄉(xiāng)張沙村附近山上。

  前幾天下的大雪還未完全融化,深深淺淺的積雪覆蓋著山山腦腦,看上去就像童話世界一樣,新修建的道幃水廠就靜臥在這個“童話”里。

  受益于新水廠一體化、自動化的高科技凈化及消毒設備,道幃鄉(xiāng)27個行政村及集鎮(zhèn)共計3350戶16001人喝上了“像礦泉水一樣的自來水”,在循化縣水利局項目辦主任韓宗偉的介紹中,道幃水廠的建成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原先的供水系統(tǒng)比較簡單,水質沒有現在這么好,受氣候、設備故障影響的停水現象也時有發(fā)生。新水廠的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這一歷史,我們的村民都喝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自來水。”

  介紹情況時的韓宗偉看上去很欣慰,脫口而出的詳盡數據,以及熬得通紅的雙眼,都在告訴我們,在這一年的時間里,他不知疲倦的付出和努力,是為了什么。

  同樣的感觸,在采訪民和縣中川鄉(xiāng)五一中心學校校長王永昭時再一次閃現。

正在運動中的循化縣清水鄉(xiāng)清水中學學生。何敏 攝

  12月17日,記者走進中川鄉(xiāng)五一中心學校,一棟棟漂亮的教學樓、宿舍樓格外顯眼,教室內配備了多功能教學智慧黑板、全新的桌椅,先進的教學技術支持和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新安裝了210套高低床,100套學生餐桌、60套教師辦公桌椅和19套智慧黑板。”

  看著嶄新的教學樓,掰著手指頭給記者計算數字的王永昭有些感動,因為他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很多往事。這里面,有地震來襲時教學樓受損的焦慮和擔憂,有多方支援下校園重建時的感慨和欣喜,也有帶著全校師生多次搬家時的信心和熱情,每一次、每一幕,都讓王永昭永生難忘。

  面對記者采訪,回憶起一年前那個特殊的時刻,官亭鎮(zhèn)三川科技文化中心主任朱文德幾度哽咽,而談起眼前重新修建的科技文化中心大樓和廣場,這個48歲的男子又言語輕快、心情舒暢。

  或許,只有親身經歷過劫難的人,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王永昭和朱文德他們情緒多重轉換的深層內涵,但可以相信的是,這里面,一定有心系家鄉(xiāng)、心系災情、心系群眾的熾熱為民情懷,彰顯著人民至上的情感指向,這也是當地干部群眾同心向黨、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難襲來,淳樸善良的青海干部群眾總是能夠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匯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休戚與共,守望相助。

新村黨群服務中心。王湘琳 攝

  有一種溫暖,叫大愛同心;有一種重建,叫自強不息

  眾志成城,雖百難亦可進。

  大愛同心,一系列民生舉措,讓災區(qū)群眾在這個剛剛到來的冬天里感受到了濃濃暖意。

鐵尕愣村牧民家新建的畜棚。何敏 攝

  “政府新修給的畜棚,都是鋼架結構的,結實的不得了!”在循化縣道幃鄉(xiāng)鐵尕楞村,村民尖參才讓高興地說。

  村民馬耐家以前是磚木結構的畜棚,在地震災害中倒塌了,如今新修的畜棚很結實,出于高興,馬耐在畜棚橫梁正中間掛了一串小紅燈籠,以表慶賀。

  12月17日,記者在民和縣官亭鎮(zhèn)鮑家村看到,受地震影響受損的村級衛(wèi)生室重建起來了,村民就診服務也恢復正常。

村民在重建的村級衛(wèi)生室買藥。牛玉嬌 攝

  外面天寒地凍,走進衛(wèi)生室,新式的電暖器烘烤得整個房間暖意融融,村醫(yī)祁小青笑容依舊,熱情地為村民服務,系在她頸間的紅色圍巾令人倍感溫暖。

  狹小的空間、生煤爐時發(fā)黑的地面、震后炸裂的墻體……衛(wèi)生室的舊模樣已從祁小青的記憶中逐漸抹去,但是手機相冊里的照片時刻在提醒她,是因為黨和政府的幫助,才有了如今這么好的辦公條件。

  “當村醫(yī)十年了,從來沒想過還能在這么敞亮干凈的衛(wèi)生室里工作,現在村民來買藥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說這里條件變好了,設施齊全了。”祁小青說。

  今年5月6日,衛(wèi)生室投入使用后,村干部和村民們都趕來放鞭炮,共慶這一喜人變化。

  災后恢復重建是應急戰(zhàn),也是持久戰(zhàn)。為了打好這一“仗”,一年來,民和縣衛(wèi)生健康系統(tǒng)持續(xù)推進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分三批實施6個村級衛(wèi)生室、4個衛(wèi)生院、民和縣第二人民醫(yī)院門診樓及附屬設施維修項目等。今年10月,因地震受損的村衛(wèi)生室重建一新,各衛(wèi)生院、醫(yī)院陸續(xù)照常開展工作,為一方百姓提供著最堅實的醫(yī)療保障。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學到了一技之長,災后重建中也派上用場了……”中川鄉(xiāng)紅崖村村民張義龍如是說。

  地震發(fā)生后,原本懂點砌墻、抹灰手藝的張義龍,恰好趕上民和縣就業(yè)部門在中川鄉(xiāng)為災區(qū)群眾舉辦的瓦工技能培訓班,他積極報名參加,系統(tǒng)學習了工匠技能,并成功在當地找到了工作。

參加就業(yè)培訓后村民持證上崗。石延壽 攝

  一年間,民和縣針對災區(qū)群眾的就業(yè)培訓班持續(xù)開辦,有了一技之長的村民找工作的門路更寬,干活兒更有底氣。

  官亭鎮(zhèn)喇家村村民李海龍不僅學到了技術,還拿到了培訓合格證書和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拿到官方認證的“雙證”后,他籌資添置了一臺挖掘機,并就近找到了工作,收入穩(wěn)定。

  自強不息,頑強拼搏——面對繁重的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海東市廣大干部群眾奮發(fā)圖強,凝聚合力,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重建家園的偉大征程,展望未來,更加美好的人民家園就在前方!

作者 何敏 牛玉嬌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