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泉村村民在宣講會現(xiàn)場查看資料。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鄉(xiāng)親們注意了!為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鼓勵大家種好地,我們村的村民和家庭農場搞生產的,只要符合條件都能申請農機補貼!”2月21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xiāng)大泉村,以“兩講四促兩整治”為主題的宣講現(xiàn)場,縣農牧水利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維勝,邊把門源縣年農機購置補貼材料發(fā)到村民手中,邊向村民詳細介紹。
聽到有補貼,現(xiàn)場瞬間熱鬧起來,村民紛紛圍攏過來。村里的種植大戶劉武拉著李維勝的胳膊詢問:“小李,你快給我們詳細說說,我今年打算種上千畝的地,到時候可能還得購置幾臺機械,這補貼比例是多少?申請流程麻不麻煩?”
劉武話音剛落,周圍便響起一片附和聲,大家都迫切想知道補貼申請的具體步驟。李維勝提高音量說:“符合條件很簡單,只要購置的農機具在咱們補貼目錄里就行。申請流程所需的材料,都在上面給大家列好了,有看不懂的上面有電話可以直接電話咨詢……”

宣講現(xiàn)場,工作人員向群眾介紹新型肥料和農藥。
全省萬名干部下鄉(xiāng)開展“一宣三促”活動啟動后,門源縣結合縣域實際創(chuàng)新開展“兩講四促兩整治”,即講政策、講故事,促產業(yè)、促就業(yè)、促振興、促和諧,整治農牧區(qū)人居環(huán)境、整治殯葬領域腐敗亂象為主題的干部下鄉(xiāng)活動。
在大泉村宣講現(xiàn)場,趁著村民對農機補貼興致正高,門源縣供銷合作社業(yè)務員李憲斌拿起早已擺放好的農藥和肥料介紹:“鄉(xiāng)親們,科學的種植技術是種好田的關鍵!就拿種子包衣技術來說,一畝地只要1.5公斤種子,比以前節(jié)省了近2公斤種子用量,包衣后畝產增收50多公斤。”
聽聞新技術有望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村民急忙上前將李憲斌團團圍住,你一言我一語問了起來。“聽說有種馬鈴薯的包衣技術?”村民李萬梅上前詢問。
“馬鈴薯包衣操作也比較簡單,將農藥包衣劑和草木灰或者炕灰拌一起就行。”李憲斌一邊說,一邊拿起包衣劑演示起來,村民也不時拋出新問題,現(xiàn)場氛圍十分熱烈。
村里70歲的種地老把式李財棟,掏出手機將擺在現(xiàn)場的新型復合肥和農藥拍了下來。“今兒的宣講會來對了!”李財棟滿意地收起手機,笑盈盈地說:“新型復合肥就是好,不用像以前一樣一畝地二胺多少、尿素多少算來算去了,今年春耕就用這一種!”
就在李財棟忙著將照片發(fā)給他兒子時,人群中又有干部開始宣講惠民政策。
“大家抓好春耕的同時,還有一件‘大事’得跟大家說一說,那就是防止返貧致貧監(jiān)測幫扶工作。”門源縣殘聯(lián)干事白玉存向村民介紹,大泉村雖說整體發(fā)展向好,但仍有一些家庭因為突發(fā)疾病等面臨生活困難的風險。防止返貧致貧監(jiān)測幫扶機制,只要大家有困難,及時向村里反映,村里一旦監(jiān)測到相關情況,就會立即啟動幫扶程序。
聽了白玉存的話,村里的脫貧戶李寶順止不住地點頭,他家就是靠著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脫了貧。以前他患有糖尿病,沒法外出打工,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家里的日子過得艱難,村里及時將他家評為貧困戶后納入低保救助范圍。
“2016年我被聘為護林員,兩個孩子初中畢業(yè)后,在縣就業(yè)局的培訓下,拿到挖掘機駕駛證,這兩年外出幫人開挖掘機,去年我們一家四口人均收入超過了2萬元!”李寶順脫貧后,2019年主動申請退出低保戶的評定,他說:“我最困難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幫了我,如今靠著好政策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低保應該給更需要它的人。”
宣講結束前,村婦聯(lián)主任王世英宣布一個新消息:“村民通過參加村里的活動、‘清潔家庭’評選等獲得的積分,現(xiàn)在可以去縣供銷超市兌換了。”當大家聽說米面油、蔬菜瓜果都能兌換時紛紛叫好,現(xiàn)場氣氛變得更加火熱。
“從這個月底開始,每月進行一次家庭衛(wèi)生評比活動,清潔家庭和最清潔家庭,都能獲得幾十分的積分獎勵。”王世英說這也是為了借這個活動,大力宣傳移風易俗,破除陳規(guī)陋習,弘揚文明新風。
宣講會在熱烈的氛圍中落下帷幕,村民緊緊攥著各類宣傳資料,拿著李維勝和白玉存準備的抽紙和圍裙,心滿意足地離開。走在路上,村民有的盤算著購置新農機,有的計劃著踴躍參與村里的活動攢積分,有的開車去種子站購買種子……
記者手記:春風吹拂 政策暖心
在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地上,政策的春風能否真正吹進百姓的心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往往取決于傳播與接受的過程。
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xiāng)大泉村這場以“兩講四促兩整治”為主題的宣講會,精準聚焦群眾關注的核心問題,采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政策的內涵與溫度“種”到每一位村民心中。
在前往大泉村之前,作為大泉村聯(lián)點幫扶工作人員的李維勝和白玉存告訴記者,他們想過要傳達好“一號文件”精神,肯定不能照本宣科,當“復讀機”一段一段念給群眾聽。
“拿出咱們聯(lián)點幫扶單位的優(yōu)勢,結合文件精神講!”最終兩人商定宣講方法,回到各自單位,從一項項惠民政策中,挑選出當前群眾最迫切想了解的內容整理成冊。
“春耕快開始了,群眾最關心的肯定是春耕相關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這方面著手。”看著李維勝和白玉存忙著整理各類資料,大泉村黨支部書記關世杰如此提議。有了思路后,幾人又聯(lián)系門源縣供銷社,聯(lián)合起來宣講“兩講四促兩整治”。
李維勝運用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語言向村民講:農機補貼政策絕非一紙空文,而是國家惠農政策的生動實踐,為農戶減輕購置生產工具的經濟負擔。充滿科技含量的種植技術和新型肥料、農藥的普及,讓群眾感慨:“這趟宣講會沒白來!”而白玉存立足于鄉(xiāng)村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將該機制的重要性與運行邏輯娓娓道來,更加堅定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泉村的這場宣講會沒有華麗的舞臺,但沾著泥土的宣傳單、村民手機里的照片、脫貧戶發(fā)自內心的感謝,都在訴說著一個事實:政策溫度,永遠在于讓每一個普通人看見改變生活的可能;蛟S,這就是“一號文件”春風吹拂萬家的真正含義——它不僅寫在紙上,更種進了百姓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