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_激情 亚洲 成人小说 激情_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_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_毛片网站入口

旅游公告
  現(xiàn)在的位置:青海新聞網(wǎng) 旅游頻道特色旅游 →正文
“三色”班前村
來源: 海東時報
發(fā)布時間: 2015-12-22 16:26:14
編輯: 王金秀

  青海新聞網(wǎng)訊 班前村以其獨特的藏式碉樓風格,“霸占”著班瑪縣多處旅游景區(qū),可以說在果洛乃至青海省有口皆碑。如果說“三色”班前是它的集中體現(xiàn),那么藏式碉樓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這“三色”的精華所在。如果不走進它,你很難想象在這高原地帶會有如此美妙絕侖的曠世之作,而就在你走近它之后,眼前那一幢幢藏式碉樓,足以顛覆你對民居的理解。

 

  山水畫卷般的村莊

  在徹底了解藏式碉樓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仔細看看村子的格局,因為碉樓的選址與村子的格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它們或沿地勢平坦的瑪柯河畔修建,或依山就勢成階梯狀修建,整個建筑群與山水間形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卷。

  班前村分四個社,各社沿瑪柯河兩岸自南向北分布,最南部為一社,最北部為四社。一社稱“孜什杰”,位于村莊最南部,瑪柯河西側(cè)的魯塞拉姆山下,共40戶168人。不得不說,孜什杰是個神奇的地方,因為這里不僅是第七世噶瑪巴誕生地和紅軍橋的所在地,在這里還流傳著一個關于水怪的奇妙傳說。“孜什”當?shù)夭卣Z意為水怪名,“杰”取生活幸福之意。

  由于地理原因,瑪柯河在行進途中形成了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漩渦,當?shù)厝朔Q它們?yōu)?ldquo;措”。對于“措”這個字,當?shù)厝擞袃煞N解釋,一是“湖”的意思,如青海湖為“措溫布”,還有“納木措”、“班公措”等等,另外一種就是將水流形成的漩渦也稱為“措”。相傳,在紅軍橋南部不遠處有一處漩渦叫做“吉額措”,里面有一種名為“孜什”形似烏賊的水怪,常常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對于水怪的胡作非為,村民也只能望洋興嘆。后來十世噶瑪巴將兩頭犏牛的身體用護甲保護住,再給犏牛背上兩個填滿羊毛的袋子放入吉額措內(nèi),當水怪誤將袋子用利齒抓住時,受到驚嚇的兩頭牛便順勢跑上岸邊,水怪也就自然地被拖上了岸邊,自此,水怪消失,生活在瑪柯河岸邊的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坐落于瑪柯河東岸的瓦丹秀姆山上因有水源的存在而形成了三條小溝,從山體流下后與瑪柯河匯合,最終匯于大渡河。三條小溝自北向南分別為大溝,小溝和俄溝。整個瓦丹秀姆山被這三條溝壑劃分為三塊有明顯界限的土地,而被劃分開的土地也正是二社三社和四社的所在。二社稱久歐社,位于俄溝和小溝中間,另外有8戶坐落在瑪柯河西側(cè)的魯塞拉姆山下,共23戶,142人。三社稱郭國,位于小溝和大溝中間,共41戶,103人。四社稱瓦增達社,位于大溝北側(cè),共34戶,149人。

  

  班前村的曠世之作

  班前村碉樓是一種石木結構的藏式多層平頂民居建筑,藏語稱“夸日”。從外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班前碉樓一般為兩到三層,高10米左右。一層設建筑的主入口,為牲畜棚;二層住人;三層為經(jīng)堂和存放糧食的空間,屋頂設有煨桑爐,為一年一度喂桑活動所用,平時也用來晾曬糧食,碉樓各層之間以原木鑿成的獨木梯聯(lián)系。

  班前碉樓封閉、防御性強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建筑的門窗。據(jù)當?shù)鼐用裰v,早年的碉樓只在一層設一個大門,沒有窗,有的只在建筑的外墻上開很小的矩形或三角形洞口,用來瞭望和射擊。為此,人們還衍生出窗戶越小,家中聚財越多的說法,然而事實上是由混亂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解放后,隨著社會局勢的日益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碉樓的防御性逐漸減弱,開窗的數(shù)量增多,開窗的面積也明顯增大,形成了現(xiàn)在我們見到的碉樓門窗。即便如此,在長期生活習慣的影響下,班瑪?shù)飿堑拈T窗尺度仍比較小,例如,大門通常高1.8米,寬1.2米,僅容人牽著一頭牛通過,窗戶的長寬也僅在1—1.2米左右。但是,從建筑的內(nèi)部看,碉樓的窗戶一般安裝在靠墻外側(cè)的位置,窗兩側(cè)的墻面砌成斜面,形成一個梯形,似乎暗合了藏族建筑梯形窗戶的傳統(tǒng)。

  其實,班前的碉樓遠比我們所看到的外部表象復雜得多。如果能透過碉樓的表面,仔細觀察它的每一處建筑結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碉樓已不僅僅是民居,而是當?shù)厝私?jīng)過長期與大自然的“磨合”所形成的智慧結晶。

  石碉樓是怎樣建成的

  我們都知道,打好地基是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對于石制碉樓的班前村民居而言,這種基礎的要求就顯得格外嚴格。但是由于瑪柯河兩岸山體土層淺,土層下是堅硬的山體,加上過去挖掘工具不發(fā)達,因此碉樓的地基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深,地基處理非常淺,通常只有幾十厘米深。通過實地的勘查和與村民的溝通,我們了解到,班前碉樓在地基的處理這一技術上主要要求堅實、平整。只是我們沒有想到原來堅硬的山體在給開挖地基帶來難度之外,同時它也形成了天然堅固的大型地基,而聰明的班前人則充分用運這一自然法則,在基礎部位先將浮土和浮石清除,直到露出堅硬的石頭山體,平整基地之后再沿地基一周挖出一深約50-80厘米,寬度1米左右,略大于墻體的基槽即可。

  地基處理結束之后,接下來的就是石墻的砌筑。石墻的砌筑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大石塊砌筑,在大石塊的周圍以小的片石墊縫填實并且找平;另一種則是全以尺寸大小不一的片石砌筑。前者多用于墻基的砌筑。兩種砌筑方式均要注意石材的上下錯縫搭接,并且以泥漿灌縫,提高石塊之間的粘結性和整體性。砌筑工具僅為一把斧頭和一個泥抹子,石材不需要進行預先的加工打磨,而是在砌筑的過程中根據(jù)需要進行簡單的砍削,使其成為適應砌筑需要的大小和形狀。在以大石塊砌筑的時候,還常用斧子敲擊剛砌筑上的石塊,以檢驗其穩(wěn)定性。

  砌筑好的石墻內(nèi)側(cè)還要均勻涂抹上約8厘米厚、拌有秸稈的泥巴,這是碉樓重要的保溫措施。碉樓的石墻體非常堅固,一般不需修繕即可長期使用,在班前村最久的碉樓據(jù)說有700年的歷史。

  班瑪?shù)貐^(qū)林木資源豐富,其中以云杉尤多,廣泛應用于碉樓的建造中,其內(nèi)部隔墻即以此為主要建造材料。班前碉樓中,石砌主體外側(cè)輕盈的木構架空間與石墻敦實、厚重的形象形成虛實對比,其底層架空,二、三層為樓廁。首先在砌筑主體過程中預留挑梁,在主體結構建造完后才進行該部分建造,做好承重框架及樓面后,將臨空的三面以柳條、樹枝、木板等通過綁扎或編織進行簡易的圍合,形成墻體,保證了空間的私密性。稍講究的碉樓在編織墻上以木框隔出洞口,掛有布簾遮擋,提高通風采光的效率。這種墻體具有自重輕、方便建造、通風透氣等優(yōu)點。并且,在糧食收獲的季節(jié),也可將作物秸稈成捆扎在木框架上晾曬,作為輔助的燃料。

  夕陽下那淡紅色的碉樓與樓上嬌羞的“卓瑪”一般,讓人情不自禁的產(chǎn)生對它的愛慕。長滿青苔的墻壁,堅固依舊的柱石,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崇山峻嶺中,那一座座沉淀著歷史的藏族碉樓,仿佛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向南來北往的人們講述著茶馬古道上昔日的故事。

相關新聞↓
  [ 返回首頁 ] 字體大小[ ] [ 打印 ] [ 進入青新論壇 ] [ 關閉窗口 ]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聞登載許可國新辦[2001]55號 青ICP備080001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