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參觀。李慶玲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11月22日,進入小雪節(jié)氣,四季的更迭在最后一站也開始傳遞接力棒。隨著幾場雪花的飄落,位于河湟谷地的海東市樂都區(qū),白天部分時間氣溫也降至零度以下,人們的戶外運動逐漸“冬眠”,紛紛將休閑娛樂的目光投向室內(nèi)。
位于樂都區(qū)文教路東側(cè),全國唯一一座以展示河湟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地市級博物館——河湟文化博物館靜靜矗立,它的建筑風(fēng)格汲取院落、莊廓、廊檐等河湟建筑文化元素于一體,館內(nèi)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銅器、金器、銀器等17大品類、近1180件(套)展品正等待游客的到來。
海東是河湟文化的發(fā)祥地、核心區(qū)和承載區(qū),柳灣遺址、喇家遺址見證了河湟文化的起源,河湟古道、唐蕃古道、茶馬互市的形成發(fā)展書寫了河湟文化的榮光,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延續(xù)了河湟文化的傳奇。
一座河湟文化博物館,不僅是海東市貫徹落實國家推進黃河文化保護戰(zhàn)略的青海高地、傳承和弘揚河湟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河湟文明的坐標(biāo)、世人了解河湟文化的會客廳。
跟隨講解員李亞男走進河湟文化博物館,序廳左右兩側(cè)的彩陶墻從地面垂直延伸至館頂,墻內(nèi)擺放著出土于柳灣墓地、喇家遺址等地的陶器,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374件彩陶,讓“彩陶流成河”更加生動、讓“彩陶故里”更加直觀。
“這個彩陶出自哪里?”“這個紋飾圖案代表什么意思?”“這個彩陶是干什么用的?”……在一展廳內(nèi),600多件彩陶,每一個都有屬于自己的“前世今生”,游客問到哪里,講解員李亞男便會耐心地一一向游客介紹著。
突然,館內(nèi)一處展區(qū)電閃雷鳴、洪水滔滔,只見地動山搖時刻,一位母親雖滿臉驚恐害怕,但她毫不猶豫將孩子牢牢護在身下,無情的災(zāi)難將這一瞬間定格……這是博物館運用聲光電技術(shù)“再現(xiàn)”喇家遺址“慈母護子”的一處場景,游客站在這里,就可以沉浸式感受災(zāi)難來臨時的情況。
“館里的河厲橋也運用了三維建模和聲光電結(jié)合的現(xiàn)代化技術(shù)。作為黃河上游最早的橋梁,河厲橋見證了中原西域交融繁盛,見證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橋上熙來攘往的氣氛,使游客的觀感穿梭千年。”博物館綜合部部長韓海軍介紹說。
走進河湟文化博物館,從序廳到四個展區(qū),從史前文明到歷朝歷代的發(fā)展,從民俗非遺到紅色文化,就好像在穿越時空隧道,觸摸文明的脈搏,飽覽河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人們越深入了解,就越著迷于河湟文化的厚重和大氣。
據(jù)介紹,從今年7月3日正式開館到目前,博物館已接待游客近7萬人次,單日接待最高觀眾數(shù)量達1098人次。
“甘青兩省地緣相連、山水相依、人文相通,所以特地來河湟文化博物館看一看。走進館里,一件件帶著記憶和泥土氣息的文物仿佛在娓娓傾訴,讓我對河湟地區(qū)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來自甘肅的游客王海說。